Original

<封面:97學年度技能技藝優良學生推薦甄選入學查詢>

"考試,就是一切"

雖然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、很多人嘴巴上不願意承認,但William親自走過一次,只能說"這就是事實"

William是九年一貫第一屆,也是高職舊制教育最後一屆,在我們這一屆教育部推行了"多元入學",其中包含:繁星計畫,技優保送、技優甄審、推薦甄選及最後的志願分發,以上制度個人除了保送沒有資格外其餘全部都參加,其中技優甄審在今天放榜了。

我們的大老:教育部技職司,老是掛在嘴邊的"技職教育要推廣"、"技職教育學生不怕失業"、"技職教育要求技能與學業兼併"…,不敢說做得最好,但William很努力往"技職教育要求技能與學業兼併"這方面發展。換來的是什麼?就是今天的封面和這個

成績上,William的五學期平均是全科前20%,畢業成績班排名前十名內,當外界在撻伐技職教育的語文能力時,William每年都在參加GEPT、TOEIC等考試評鑑自己的程度,也順利取得國際通用的TOEIC證書(TOFEL好像在學校比較有用?);擔任資訊科選手兩年,參加過的校內外競賽連自己都懶得數(重要的比賽都寫在這邊了,小的就略過)。不敢說做得最好,但已經是全向性發展做得相對好。

損失什麼?
1.社團只有一年級上學期參加過,其餘一年半全部公假在選手室自修(雖然有時小混一下XD)
2.當其他人下課高興回家上網Play,William在補習班為了考試成績在努力,補公假沒上到課的進度。
3.畢旅當大家盡情享受,選手得擔心回去隔天的比賽初賽,旅程中整天提心吊膽。
4.寒暑假別人打工、出門放閃光,選手在學校進行集訓。
5.午休,選手得繼續上課。
…族繁不及備載。

獲得什麼?
1.無限的公假,不知是好是壞,總之比賽只要有需要全請,在學校被列為特權。
2.經驗,好的壞的都有,例如
被教授狂電
3.獎狀滿天飛,書審資料充版面最佳材料,有時比賽比到自己都忘了,獎狀一來:"啊!原來有這回事喔!"。
4.所謂"希望"這種虛幻的東西。(如升學管道比較多啦…blablabla,等一下分析就知道了。)
5.一些比賽需要用但升學考試絕對不會考的知識和技術。

做了這麼多,這些能用在哪裡?只有繁星計畫,技優保送、技優甄審、推薦甄選這四項能用。聽起來很多對不對?來看看吧。

繁星計畫(限五學期平均在科內前20%參加):
高職繁星計畫和高中繁星計畫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,高中繁星的名額是高職的好幾倍(所謂教育資源不均與偏差),而高職只能"每間高職"推出"兩名",到校外還得"再進行一次篩選",才有可能得到"一間"科技大學(還不一定是國立)的入學資格。

當然因為各校名額都非常少,檯面上是講評選,檯面下是否公平就見仁見智了,William所知道有些學校是保留名額給特定人士。

技優保送(限教育部認可的全國級比賽各類組前三名參加):
如上述,有資格就一定有學校唸,沒資格什麼都不用談了。

技優甄審(限教育部認可的全國級比賽優勝以上(指定名次內)或乙級證照):
名稱很好聽,但學校各科系實際錄取名額伸出五根手指頭都嫌多,且會依照送交的證明文件(比賽名次證明)有不同加權,如金手獎(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技能競賽1~6名通稱金手獎)是總成績再加權20%,簡單講是比賽非前三名往下排三個名次才有希望。

推薦甄選(限應屆畢業生參加):
推薦甄選第一關是比"統一入學測驗"成績,只要這關沒過,資料做得再好都是惘然。第二關開始用各校加權方式去計算,當然統測成績還是佔至少50%比例,最常見是70%~80%。

看完以上分析,有沒有概念?簡單說:若技術沒有拿到相當的名次(如全國技能競賽前三名,全國工科賽前六名),就別想靠技術這條路升學,名額只夠讓這些排前面的用(而且還得搶)。到了推薦甄選不論技術再好,成績不夠連第一關的機會都沒有。

如果用考試呢?雖然只有推薦甄選及最後的志願分發,推薦甄選的名額是技優甄選的2~10倍,志願分發又是技優甄選的2~3倍,且這兩項只要你的統測成績夠高,學校任君挑選,就算是需要書審資料的推薦甄選統測還是佔了7~8成的比例,十拿九穩。統測考什麼?國文、英文、數學、專業科目一、專業科目二,滿分七百分,依照三年在學校混混的學完再補充一下就夠用了,不必像選手一樣包山包海連大學的課程都得先學才能比賽。

最可悲的,不論選手還是一般生,大家都得考統測,尤其比到最後一年的選手通常只剩二到五個月的時間準備考試,而一般生則是什麼時候開始準備隨他高興。

選手耗費比一般人多的時間去準備比賽和課業,但能否得到回饋得完全用比賽成績來決定。若非獎牌、獎盃到手人士,那麼很抱歉:你,就是失敗者名單的一份子

很遺憾:今天,William就是失敗者名單的一份子。比賽成績不夠亮眼導致升學管道全部封閉,被比賽拖累的統測成績連帶把推薦甄選一起拖垮,走到今天只剩志願分發一條路。這條路我努力了多久?只有76天!那其他兩三百天努力的比賽獎狀、研究成果、論文?留著給子孫看吧,填志願哪需要這些。

"技職教育要求技能與學業兼併"三年前居然會相信這句話,還以它當目標到,今天仍然覺得自己很蠢。Willaim的同學之中最極端的:虛弱剛,除了考試外的專業常識幾乎掛零,實習經常靠同學接濟才過關、最後一年被當晚了幾個星期才拿畢業證書,除了考試以外全都不關心(扣除某某四神記和反逆的魯魯修外),但三年後的今天他統測620分左右,全國學校隨他挑,最近才剛結束台科大資訊工程系面試,聽說還挺有希望的;而William卻是經歷了數次挫敗,現在連一間學校的入學資格都還沒拿到。

要努力,請努力對方向。

如果要William重新規劃自己的高工三年:
社團、放閃光、課外聯誼和打工…能玩盡量玩,在成績穩定的情況下好好享受一生只有一次的高中生活;選手之類的…當社團玩就好,前兩年蒐集足夠的獎狀,推甄時充版面不怕沒資料。第三年完全收心,選手要退盡早退,既使第三年的比賽再重要、獎金再大筆、好康A再多都得脫手(比賽場上有太多情況不是你能想像,既使今天你準備好,
旁人一舉一動《不論明的暗的》都可能讓你名落孫山);社團偶爾去問候一下學弟妹就好,重點還是擺在考試。

"技職教育要求技能與學業兼併"這句話本身對錯並不重要,而是今天台灣的"大環境"並不允許這句話。普通人的能力有限,有一好沒兩好,而台灣的升學卻是往極端發展,越是極端越容易上榜,透過競賽有太多不確定因素,不論運氣、實力或其他明的暗的不方便講的,考試是現今唯一能確保選校決定權在自己手上方式(學店除外),分數完全在自己手上。

升學,除了更花錢、更複雜的手續,本質上,從你我的父母那一代到現在,從未改變過。

 

最後更新日期: 2017/05/3

喜歡這篇文章?立刻分享給朋友!